2010年6月27日

輸球之後


世足賽的狂熱在16強淘汰賽完全的展現,我相信就跟台灣看國際棒球賽一樣瘋狂。今天跟朋友到酒吧裡面看英國與德國的比賽,這個經典之作又是個世足必看的一局。英國人討厭德國隊,這從我同事裡面的嘴巴裡聽來的,我對世足歷史不了解,也不知道這仇恨從哪裡來的。但無論如何,我是個扮演好居民的角色,替英國隊加油,即使我心裡有數可能凶多吉少。我戴了紅白英國小丑貌、臉頰塗上紅白十字英格蘭期,身上穿紅色襯衫,標準的熱血球迷,只差沒批國旗在身上而已。這次的比賽的確非常好看,下半場就不予置評,但上半場在被二比零落後進了那就之後,整個現場球迷嗨的不得了,England 的隨調小曲不斷,但他們的加油口號似乎很普通,沒有甚麼 "便當便當 揮棒落空那種",只有一直come on come on。不過看足球就是要搖旗吶喊,我也很努力的跟著現場球迷嘶吼,還有老英因為這樣幫我們台灣加油團拍了一張照,他說我們比英國人還敬業,家絲都傳便便了,那當然,台灣的加油團是出了名的熱血。只是替別的國家加油還是有點彆扭,讓我想起前年去看台中看亞錦賽的台日大戰,全民運動就是那樣的激勵人心。如果台灣還這樣繼續打假球破壞唯一的全民運動的話,我看台灣是要怎麼團結? 僅存的國際棒球都快掛了,難道以後只能搖著國旗在電玩比賽吶喊嗎? 台灣台灣 爆頭爆頭

2010年6月25日

畢業之後


每年的巴特雷學生作品展一向是倫敦最熱門的晚會,到底是音樂、啤酒跟舞池吸引人還是作品?見仁見智。但是開幕典禮展場擠爆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也是學生爭取工作的好機會,很多人就因為作品太優秀直接就接到公司邀請函。說道巴特雷設計的話,是個很難定位與論說好壞的地方,因為包羅萬象,各種作品內容、表現方式、想法呈現都因各組而不同,我想也因為這樣讓這展覽充滿了多元與層次。300位學生超過兩千張的圖,作品的質與量都是會讓你腦袋爆炸的程度,有時候真的看了30分鐘就有點快受不了,不是無聊的受不了,而是有太多資訊需要消化讓你覺得很傷腦筋。記得去年我光是認真的拍完這個展,徹底的花了我三個小時,700張照片才完整的看完展覽。我也觀察到,要分辨一張精采的圖與否,看觀察者的行動就可以理解,如果他們是遠遠的站在一公尺以外雙手插胸前看那我只能說那作品太抽象需要遠觀,如果離10公分很近的zoom in嘴巴微張的四處掃描,那這張圖可能不是優選就是佳作。但試想像,當一個展覽有很多圖會讓你一直zoom in掃描是一件多累的事情。我只能用這樣的描述來評論巴特雷的作品,有個今年碩士班的美國人問我你都master dist.畢業了看這些東西還會有興奮的感覺嗎?我只能說,我看完心得還是跟去年一樣,我這25年到底在幹嗎? 大學四年到底混出了甚麼鬼玩意? 我不是否定台灣,而是佩服他們有這樣決心與毅力的一再磨練跟磨練,最後的成果表達一切,每年fail 50%的魔鬼學校就會有怪獸學生,今晚的心得還是"唉"一個字。 

2010年6月11日

從沐浴乳看個性

每次要去浴室沐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室友們的瓶瓶罐罐依照高低擺放整齊,可能他們每天在背後閒語幹嘛那麼雞婆。但真的這個房子常常是我在收拾東西搞得跟傭人一樣。今天一樣的把瓶瓶罐罐標齊對正,發現我那西班牙室友換了一個牌子的沐浴乳,但是不管怎麼換都是那種火焰鮮紅的瓶罐,標識著Energy, burst, extreme 這些字眼,就像是蠻牛系列的沐浴乳。他這個人呢,個性很急有點小潔癖,但他房間很亂,重點是講話很極端的負面,This is shit, that is crap。如果你是第一天認識他會覺得跟他聊天世界快要毀滅一樣,不過他是個活生生的wikipedia,每天娛樂就是看知識,甚麼鬼東西他都知道,所以要跟他辯論還真辯不過他。

我的大陸室友兼房東用的是家庭號的2L的沐浴乳,很勤儉和節約的基督徒,如果忘記關燈會被他念一下。他算慷慨還會請我們看電影,因為他在電影院上班所以票不用錢,但除此之外要他修東修西要花錢的就免談了。

新搬來的美國女生,小小隻的一開始我以為她才19歲,沒想到他跟我一樣大,真是人不可貌相。他不算愛乾淨這點我要抱怨一下,但是他就是很安靜羞澀的小女生個性(以西方人的標準),猜猜他用甚麼沐浴乳? 嬌生嬰兒沐浴乳,跑進眼睛不會流淚的那種。

也許從穿衣服可以看出個性,但想想也許用沐浴乳的習慣可以更直接,因為衣服有時候是穿給別人看的,但沐浴乳是很個人很直覺的選擇,也許可以更精準的傳達訊息。

2010年6月10日

回想出國 回想建築




看到了Kurt在版上寫的關於出國念書這件事,有機會讓我試著想想當初想出國的原因是什麼? 似乎沒甚麼特定原因,我的學生生涯的路似乎有點早就被定好了,大多跟著我姐的腳步,教育小孩好像也有點像施工標準圖一樣,好用的細部就繼續複製貼上。國中去揚子中學,高中去台北,大學呢?爸媽說電機好就填第一志願,但我沒我姐努力,淪落到56志願的成大建築系。大一的時候還一度想轉學有的沒的,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建築也沒甚麼不好,可能考試少覺得過得很愜意,結果上學期被二一。有時想想如果當初高中沒有迷CS,翹課去網咖,稍微努力念書的話也許我現在的世界會不一樣,但也許不是好的不一樣,誰知道。很詭異的大二開始我似乎開始有點投入了建築,也許是王老跟劉國的啟蒙讓我找到了興趣,就這樣我很下定決心也很開心的要繼續幹這行。

也許頂著建築系的名詞的感覺好像很有Style,跟別人不一樣的那種虛榮感讓我發現自己的世界,我承認我這輩子就是為了名利而活。我認同永續、愛護地球、為在地環境而努力的人,但我應該是相反的一群。一定要華麗酷炫、不切實際、也許有點破壞土地、只要有名有利我其他不管,但我知道這樣的觀念會被現實慢慢打壓而改變,畢竟現在價值觀有點慢慢趨於社會保守主義。當我看到孫德鴻寫的文章時,許多網友的熱烈支持,我似乎一點感覺都沒有,批評安藤忠雄的社會責任這件事我也無關痛癢,我只在乎他蓋的東西到底會不會讓我驚嘆,如果是個經典力作那我會站起來鼓掌。許多人反對ZAHA古根漢浪分公帑,沒錯,台灣到底需要那麼多博物館嗎? 這點我是質疑,但是我不想每天看到二丁掛透天、或者仿中國樣式的體育館。該有機會蓋世界奇觀的就做,是老外還是台灣建築師都無所謂,但是就是要讓人wow!!, amazing!!

Next Gen 的實驗住宅也是一個很多大家會謾罵的案子,當然那些建商太過優越的自我意識我也不是很認同。但是想想看,1927 年Weissenhof 住宅群設計宣揚了現代主義的思想,現在台灣有機會做一個前衛實驗的住宅群,我覺得會對台灣百姓對設計或空間多多少少會有漣漪效應,安藤紅到可以選總統也因此讓許多人可以接受那樣的空間。許多東西需要學習,台灣建築也該慢慢的走出自己的風格,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學習、適應、提煉、昇華,日本建築可以有今天的路也是因為有前川國男、坂倉准三這些建築師轉議Corbusier居住機器的觀念,加上黑川這些試著改革與激進的代謝人,才能慢慢培養出像 伊東、隈研吾、妹島這些可以走出自己的後輩。

如果台灣都還沒學習走路就想要飛翔,不先虛心接受就大恣反駁,那我倒是想看那些反對的人可以做出什麼他們提倡的好東西。我覺得台灣的好建築師其實越來越多了,但需要更多更好,但是不能再學習以前的鎖國封閉政策,而是更應該公開競爭、真正有實力的台灣建築師會擔心案子被Zaha拿走嗎? SANNA拿Pritzker prize、MUJI、壽司賣翻天這些事件,日本的設計也在侵入歐洲,他們靠的是歷代的虛心學習與革命表現才有今天的成果。 我絕對認為台灣有一天也可以,因為有很多新設計師慢慢的在國際檯面出現,但這一切都要回頭檢視自己的刷子有幾把,要拿什甚麼想法來揮灑讓人買單,而不只是讓台灣人買單而是讓國際亮眼。

繞了一大圈,只是想想當初來英國原因有那些,第一 老姐出國、家人鼓勵 ,第二 出國比較屌?我覺得還好,但名子好聽我當然要讓履歷閃亮亮,第三 也許是我最主要的原因,離開一個你熟悉的環境、放下所有繼承印象、在一個沒有人鳥你 you are nobody的地方從零開始,重新檢視自己是哪根蔥,跟不同國家的人磨合、尋找差異、找尋自己的定位,到底我可以在這大領域站甚麼位子。這也是我喜歡去沒人認識我的公司上班,沒有背景包袱、巴特雷又怎樣先表現給我看的現實殘酷環境。真的沒有出國不知道世界有多大,這裡牛果蛇神 文武樣樣精通的人都有,你以為你很行? 這裏大家都很行。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出國? 這我不好定論,但我想說的是,在一個新環境、陌生環境不斷的尋找定位事一件很有挑戰的事,出國只是好方法的一種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