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11日

氣球的故事

一個小女孩手中握著氣球
開心的蹦蹦跳跳
小女孩覺得手裡握著線 就感受到幸福
無意識的 手鬆了又緊 緊了又鬆
氣球 飄阿飄阿 往天空飛去
小女孩 踢到一顆石頭 才偶然抬頭一看
發現氣球不見了 飛遠了
驚訝的看著自己的手掌心
手裡還握著一條線
線還有一絲溫度 是自己的手溫? 還是氣球的熱空氣?
她在想 要繼續握著線? 把氣球拉回來? 還是氣球早已經飛走了?
氣球只往上飄 不會往下墜
就這樣 一直飛 一直飛
就因為氣球看得更遠 所以就飛個更高
但是氣球沒有線拉了 迷失了 也不知道該飛去哪裡了
小女孩丟下了線 氣球也洩了氣

2010年9月8日

新案子

上禮拜在我第一個年假之前就被老闆叫到小房間,每次到小房間就像是學生被叫到訓導處一樣,總是有種憂患的感受,但這次我知道不是簽約的事,但畢竟這句 "Jim, do u got a minute?" 我還是會有種緊張的情緒。這次老闆要把我調到別組,剛聽到這消息其實有點不悅,我這幾個月已經被借用來借用去,好不容易可以把一個案子好好做到施工圖,但還沒到這階段又要完全的被挪到別組去了。這次是長久的轉組,我知道又要做設計、簡報、圖面這些設計階段的東西其實有點排斥。因為我真正想學習的東西又要重頭開始,而這案子的負責計建築師聽說是個不好共事的人,常常事情要反反覆覆,這代表著要常常加班卻沒什麼成就感的日子。 但也未必不好,其實也一段時間沒有從事"建築空間設計"了,要從空間面積表、簡圖、量體、這些起步,排空間機能一向
是我最弱的項目,以前大學很排斥的事情現在都有了報應,排的好排的差一見真曉。如果說可以利用這機會在熟悉一下也未嘗是壞事。只是最近太多事情擠在一起,有點心煩意亂,還是說工作到了某個階段都有眷怠期呢?

2010年7月27日

懷特島 Isle of Wight


三個禮拜前的周末跟一群在英國的台灣留學生計畫了這趟旅行,去年沒有過到英國的夏天,在今年總算可以抓住夏天的尾巴,連續兩周的炎熱天氣非去海邊不可。這裡的氣候沒有台灣的濕熱,28度的宜人氣溫在外頭曬太陽吹海風是在舒服不過的事情。歐洲的夏天日照時間長,太陽到九點才下山,是個最適合出外旅行的季節,再怎樣累看到太陽光還是得盡情的玩耍,這次要來懷特島也不是為了看甚麼景點或建築,完全是個放鬆與愜意的假期,沒有甚麼計畫,原本要租的九人座轎車也臨時租不到改搭火車到島上在租兩台小車,沒有時間壓力與目的的行程反而有些意外的驚喜。開到半路的跳蚤市集在一片平緩的綠地,遠望著海岸的白色峭壁,很巧的是搭上世足熱潮我們買了一顆兩磅的足球就在草皮上踢起球來。說真的這兩天就是看看海跟峭壁,買了一個50p的鍋產,兩張明信片,兩餐的fish and chips,可以是說再簡單不過的旅行了。

新家

大概有一個月沒有在整理我的部落格了,這一個月太多事情發生了,搬家,買家具
,辦網路水電,趕競圖,朋友來訪

2010年6月27日

輸球之後


世足賽的狂熱在16強淘汰賽完全的展現,我相信就跟台灣看國際棒球賽一樣瘋狂。今天跟朋友到酒吧裡面看英國與德國的比賽,這個經典之作又是個世足必看的一局。英國人討厭德國隊,這從我同事裡面的嘴巴裡聽來的,我對世足歷史不了解,也不知道這仇恨從哪裡來的。但無論如何,我是個扮演好居民的角色,替英國隊加油,即使我心裡有數可能凶多吉少。我戴了紅白英國小丑貌、臉頰塗上紅白十字英格蘭期,身上穿紅色襯衫,標準的熱血球迷,只差沒批國旗在身上而已。這次的比賽的確非常好看,下半場就不予置評,但上半場在被二比零落後進了那就之後,整個現場球迷嗨的不得了,England 的隨調小曲不斷,但他們的加油口號似乎很普通,沒有甚麼 "便當便當 揮棒落空那種",只有一直come on come on。不過看足球就是要搖旗吶喊,我也很努力的跟著現場球迷嘶吼,還有老英因為這樣幫我們台灣加油團拍了一張照,他說我們比英國人還敬業,家絲都傳便便了,那當然,台灣的加油團是出了名的熱血。只是替別的國家加油還是有點彆扭,讓我想起前年去看台中看亞錦賽的台日大戰,全民運動就是那樣的激勵人心。如果台灣還這樣繼續打假球破壞唯一的全民運動的話,我看台灣是要怎麼團結? 僅存的國際棒球都快掛了,難道以後只能搖著國旗在電玩比賽吶喊嗎? 台灣台灣 爆頭爆頭

2010年6月25日

畢業之後


每年的巴特雷學生作品展一向是倫敦最熱門的晚會,到底是音樂、啤酒跟舞池吸引人還是作品?見仁見智。但是開幕典禮展場擠爆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也是學生爭取工作的好機會,很多人就因為作品太優秀直接就接到公司邀請函。說道巴特雷設計的話,是個很難定位與論說好壞的地方,因為包羅萬象,各種作品內容、表現方式、想法呈現都因各組而不同,我想也因為這樣讓這展覽充滿了多元與層次。300位學生超過兩千張的圖,作品的質與量都是會讓你腦袋爆炸的程度,有時候真的看了30分鐘就有點快受不了,不是無聊的受不了,而是有太多資訊需要消化讓你覺得很傷腦筋。記得去年我光是認真的拍完這個展,徹底的花了我三個小時,700張照片才完整的看完展覽。我也觀察到,要分辨一張精采的圖與否,看觀察者的行動就可以理解,如果他們是遠遠的站在一公尺以外雙手插胸前看那我只能說那作品太抽象需要遠觀,如果離10公分很近的zoom in嘴巴微張的四處掃描,那這張圖可能不是優選就是佳作。但試想像,當一個展覽有很多圖會讓你一直zoom in掃描是一件多累的事情。我只能用這樣的描述來評論巴特雷的作品,有個今年碩士班的美國人問我你都master dist.畢業了看這些東西還會有興奮的感覺嗎?我只能說,我看完心得還是跟去年一樣,我這25年到底在幹嗎? 大學四年到底混出了甚麼鬼玩意? 我不是否定台灣,而是佩服他們有這樣決心與毅力的一再磨練跟磨練,最後的成果表達一切,每年fail 50%的魔鬼學校就會有怪獸學生,今晚的心得還是"唉"一個字。 

2010年6月11日

從沐浴乳看個性

每次要去浴室沐浴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室友們的瓶瓶罐罐依照高低擺放整齊,可能他們每天在背後閒語幹嘛那麼雞婆。但真的這個房子常常是我在收拾東西搞得跟傭人一樣。今天一樣的把瓶瓶罐罐標齊對正,發現我那西班牙室友換了一個牌子的沐浴乳,但是不管怎麼換都是那種火焰鮮紅的瓶罐,標識著Energy, burst, extreme 這些字眼,就像是蠻牛系列的沐浴乳。他這個人呢,個性很急有點小潔癖,但他房間很亂,重點是講話很極端的負面,This is shit, that is crap。如果你是第一天認識他會覺得跟他聊天世界快要毀滅一樣,不過他是個活生生的wikipedia,每天娛樂就是看知識,甚麼鬼東西他都知道,所以要跟他辯論還真辯不過他。

我的大陸室友兼房東用的是家庭號的2L的沐浴乳,很勤儉和節約的基督徒,如果忘記關燈會被他念一下。他算慷慨還會請我們看電影,因為他在電影院上班所以票不用錢,但除此之外要他修東修西要花錢的就免談了。

新搬來的美國女生,小小隻的一開始我以為她才19歲,沒想到他跟我一樣大,真是人不可貌相。他不算愛乾淨這點我要抱怨一下,但是他就是很安靜羞澀的小女生個性(以西方人的標準),猜猜他用甚麼沐浴乳? 嬌生嬰兒沐浴乳,跑進眼睛不會流淚的那種。

也許從穿衣服可以看出個性,但想想也許用沐浴乳的習慣可以更直接,因為衣服有時候是穿給別人看的,但沐浴乳是很個人很直覺的選擇,也許可以更精準的傳達訊息。

2010年6月10日

回想出國 回想建築




看到了Kurt在版上寫的關於出國念書這件事,有機會讓我試著想想當初想出國的原因是什麼? 似乎沒甚麼特定原因,我的學生生涯的路似乎有點早就被定好了,大多跟著我姐的腳步,教育小孩好像也有點像施工標準圖一樣,好用的細部就繼續複製貼上。國中去揚子中學,高中去台北,大學呢?爸媽說電機好就填第一志願,但我沒我姐努力,淪落到56志願的成大建築系。大一的時候還一度想轉學有的沒的,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建築也沒甚麼不好,可能考試少覺得過得很愜意,結果上學期被二一。有時想想如果當初高中沒有迷CS,翹課去網咖,稍微努力念書的話也許我現在的世界會不一樣,但也許不是好的不一樣,誰知道。很詭異的大二開始我似乎開始有點投入了建築,也許是王老跟劉國的啟蒙讓我找到了興趣,就這樣我很下定決心也很開心的要繼續幹這行。

也許頂著建築系的名詞的感覺好像很有Style,跟別人不一樣的那種虛榮感讓我發現自己的世界,我承認我這輩子就是為了名利而活。我認同永續、愛護地球、為在地環境而努力的人,但我應該是相反的一群。一定要華麗酷炫、不切實際、也許有點破壞土地、只要有名有利我其他不管,但我知道這樣的觀念會被現實慢慢打壓而改變,畢竟現在價值觀有點慢慢趨於社會保守主義。當我看到孫德鴻寫的文章時,許多網友的熱烈支持,我似乎一點感覺都沒有,批評安藤忠雄的社會責任這件事我也無關痛癢,我只在乎他蓋的東西到底會不會讓我驚嘆,如果是個經典力作那我會站起來鼓掌。許多人反對ZAHA古根漢浪分公帑,沒錯,台灣到底需要那麼多博物館嗎? 這點我是質疑,但是我不想每天看到二丁掛透天、或者仿中國樣式的體育館。該有機會蓋世界奇觀的就做,是老外還是台灣建築師都無所謂,但是就是要讓人wow!!, amazing!!

Next Gen 的實驗住宅也是一個很多大家會謾罵的案子,當然那些建商太過優越的自我意識我也不是很認同。但是想想看,1927 年Weissenhof 住宅群設計宣揚了現代主義的思想,現在台灣有機會做一個前衛實驗的住宅群,我覺得會對台灣百姓對設計或空間多多少少會有漣漪效應,安藤紅到可以選總統也因此讓許多人可以接受那樣的空間。許多東西需要學習,台灣建築也該慢慢的走出自己的風格,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學習、適應、提煉、昇華,日本建築可以有今天的路也是因為有前川國男、坂倉准三這些建築師轉議Corbusier居住機器的觀念,加上黑川這些試著改革與激進的代謝人,才能慢慢培養出像 伊東、隈研吾、妹島這些可以走出自己的後輩。

如果台灣都還沒學習走路就想要飛翔,不先虛心接受就大恣反駁,那我倒是想看那些反對的人可以做出什麼他們提倡的好東西。我覺得台灣的好建築師其實越來越多了,但需要更多更好,但是不能再學習以前的鎖國封閉政策,而是更應該公開競爭、真正有實力的台灣建築師會擔心案子被Zaha拿走嗎? SANNA拿Pritzker prize、MUJI、壽司賣翻天這些事件,日本的設計也在侵入歐洲,他們靠的是歷代的虛心學習與革命表現才有今天的成果。 我絕對認為台灣有一天也可以,因為有很多新設計師慢慢的在國際檯面出現,但這一切都要回頭檢視自己的刷子有幾把,要拿什甚麼想法來揮灑讓人買單,而不只是讓台灣人買單而是讓國際亮眼。

繞了一大圈,只是想想當初來英國原因有那些,第一 老姐出國、家人鼓勵 ,第二 出國比較屌?我覺得還好,但名子好聽我當然要讓履歷閃亮亮,第三 也許是我最主要的原因,離開一個你熟悉的環境、放下所有繼承印象、在一個沒有人鳥你 you are nobody的地方從零開始,重新檢視自己是哪根蔥,跟不同國家的人磨合、尋找差異、找尋自己的定位,到底我可以在這大領域站甚麼位子。這也是我喜歡去沒人認識我的公司上班,沒有背景包袱、巴特雷又怎樣先表現給我看的現實殘酷環境。真的沒有出國不知道世界有多大,這裡牛果蛇神 文武樣樣精通的人都有,你以為你很行? 這裏大家都很行。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出國? 這我不好定論,但我想說的是,在一個新環境、陌生環境不斷的尋找定位事一件很有挑戰的事,出國只是好方法的一種吧。

2010年5月30日

Blenheim Palace - 布倫亨宮



距離上次出倫敦已經是一個多月前,上班的日子時間飛逝的讓你完全無回憶,這事件恐怖的事情,記得還跟室友聊天聊到,We need to do something that we can have memory, 我們不能只是上班、回家、吃飯、睡覺,漸漸的我理解到這件事的嚴重性,我已經上班半年了,要問我記得甚麼? 我記得第一天面試、cad上機考試差點掛掉、聖誕晚會、競圖D-day。我試著要找機會讓自己過的時間可以被記得,旅行也許是一個最簡單的方法,我不是很能enjoy就待在酒吧待一個晚上或者半夜去club,我有再嘗試去這些地方,但是喝完酒跳完舞 然後呢? 隔天起來我甚麼還是記不得,只是覺得頭很痛。
難得的三天連假加上有太陽的加持,如果我還宅在家裡Battlefield會遭天譴,所以前一天就隨意翻翻旅遊書,看到這個被列為世界遺產的布倫亨宮,倒也不是因為它是世界遺產才有興趣,就是看到那花園跟噴泉和環抱的巴洛克建築,想必可以拍些照片。這個皇宮是邱吉爾首相出生的地方,對於陳堆的歷史文物我實在有點難消化,所以室內就隨意逛逛。很快的就跟著陽光走到這花園與噴泉還有環繞的水域。在英國還有甚麼可以匹美的上藍天、白雲、綠地、活水,也許因為陽光的珍貴,總是有那樣的興奮感。這樣的情境設定自然而然會想要趟在草地上畫個Sketch,我也不是個很喜歡畫Sketch的人,但是就是強迫自己放下像機的觀景窗用自己的眼睛去慢慢享受這畫面也蠻好的。甚麼時候可以像一些人甚麼都不帶,不拍照不留戀就用自己的感官去記錄,看來我離這境界還遠得很。


2010年5月19日

Call of Pripyat Debut

2010年5月16日

九降風


也不知道為什麼我最近迷上了台灣電影,接連了三天看了四部影片。以前常常對國片是莫不關心,如果不是別人努力推薦大概不會特別去挖掘來看。但我有體會到台灣電影有很細膩的地方,也許這幾天都是看很類似的青春系列。我喜歡看的電影似乎很兩極化,一方我特別愛軍事、動作、懸疑,的金光戲,大場面、大爆破、很視覺感官刺激的影片。另一方面,這樣的表達心情、互動、肢體、眼神的散文小說式影片,我想人是需要平衡的。這部"九降風"我很早之前就被它的海報注意到,似乎是有次逛誠品的時候還拿了一張宣傳卡,去飽和的冷調人像剛好奏成九宮格,這數字九的確很有意思。九月,九個人。乍看海報之下還挺有日本電影的調調。我想我當下是非常會因為這個封面去看這部電影。今天在老趙的推薦下,突然我想到對這名字好熟悉,第一印象就是這張海報。
我喜歡這部片裡面的演員,除了鳳小岳(為什麼每部片都要他塑造成那種不食人間煙火樣,跟艋舺沒兩樣)以外真的把學生飾演的很到位,湯啟進是我最喜歡的角色、他的多變、憂鬱氣質、抽菸喝酒但功課也很好。自然是我覺得整部戲最成功的一角。最像學生的莫非謝志昇、黃正翰,小胖實在太可愛了,他就是很標準在國高中班上一定會有的角色,胖胖的、戴個圓圓的眼鏡,不抽菸不喝酒,迷戀電動跟收集運動。謝志昇的髮型也非常的高中學生,瘦瘦黑黑的,痞痞的,典型的成功高中樣。女生的話,小芸的角色少了很多學生氣息,同樣比起來那位班長的個性比較討喜。裡面雖人他的畫面不多、對話不多,但當阿昇被退學,他拿起鑰始打開屋頂的那扇門時很有戲劇,一個若似關心的舉動似乎醞釀成一顆未爆彈。
關於劇情,雖然這樣高校青春電影的故事屢屢可見,同樣關於壞學生、兄弟感情也很多,但故事還是非常有戲劇性,不斷的有些事件的轉折在挑戰的他們彼此,很難知道下一段會是怎樣的情節。其中關鍵性的互動很細膩,配和職棒的興衰來暗喻他們的感情,七個兄弟之間有時候有嫌隙、有猜疑、有畏懼。最後的結局真的畫下很棒的句點,可以說是我完全沒預料到的。一個孤獨的畢業典禮、新訓的剃頭典禮、撕爛的廖敏雄,不刻意描述他們彼此之間,讓觀者去有空間猜想。最後用一個與廖敏雄相見歡的結尾,但卻講了很多。原本不敢一個人去屏東的湯啟進,無心參加畢業典禮,抱著一箱簽名球想替失落的大家保留點甚麼。這是一部會讓人想起高中時光的一部片,Sigma K 由1到n...草稿ㄘ....

2010年5月12日

帶我去遠方


一段時間沒有看PPS電影,最近也沒甚麼片讓我想點進去看。也不知道為什麼點進去台灣的選單裡晃晃,看到這部似乎有點熟悉的片名。看到故事的劇本還蠻有趣的,一個從小有辨色力異常的女生跟有特別性向的男生,兩個有自己秘密的世界在現實生活是彼此最好的傾聽者,沒有人可以理解他們眼睛的世界是怎樣。片頭這句"尚好,ㄟ棟給阮領健保"的親切台語讓我有了鄉愁,看到科學麵、甘阿店、三色冰,和台灣的街景讓我很有衝動的飛回台灣。這部片的劇本和鋪陳做得非常的細膩,老爸送的彩色眼鏡描、阿桂手掌心的笑臉,描述這父女的深厚感情是隱藏不外露的。阿賢的簡陋英文、送蚊香的大舉表現他的青澀與慢慢鋪陳出他的性向。阿桂與阿賢的互動,從抱著阿賢在後座到站在火箭筒上被嫌重、彼此數落但是卻知道對方是唯一的依靠也描寫的很清薄卻很有力量。最後阿嬤以為長大了小鬼就會跑掉,還有經典的一幕"幫我拿那把藍色的雨傘"跟"阿嬤、有彩虹",描述兩個人雖然看的世界不一樣確有一樣的感動,給了很樂觀積極的結局。慢慢的,雖然沒有到達遠方的彩虹島、但是心境的轉變與體會就已經足夠了。最近台灣電影漸漸的有了自己的走向,我會用輕描淡寫卻意深義遠來描述。

2010年5月11日

APS-C 可換鏡頭新星- SONY NEX-3




輕便型可換鏡頭的數位相機大戰差不多要上演了,這個由Olympus跟Panasonic先出動的Micro 3/4系統已經引起很多風潮了,GF1大賣的程度可以說是讓其他廠商心癢癢也在努力開發。數位大頭Sony在之前我就看過一篇謠言文會推出APS-C的機種。果然今天在朋友傳給我的一個網站中有人已經發表了測試文,幾天之前這個人還在保密協定規範中不能透露這部相機的任何訊息,今天sony秘密大接露,看到照片的確讓我有點震驚。因為我才剛買GF1不久,馬上就有這台來打壓。Sony的產品設計一向都是強項,鈦金屬的銀色就很讓我心動,加上有銀灰金屬質感的鏡頭就是單眼相機世界裡不會出現的質感,這個獨特點我相信也會吸引很多人購買。7.5cm的可翻轉LCD螢幕也是很成功的設計,有人預測GF2就會配備同樣的螢幕。ISO的測試因為是APS-C系統,雜訊與畫質清澈度可以說m3/4無法比擬的,就看他的對焦速度與操作介面是不是順暢。但大致上來說規格與APS-C數位單眼相機可以說不相上下了。唯一也是我覺得發展APS-C可換鏡頭無法避免的問題就是鏡頭尺寸與機身大小。這是光學的限制,越大的成像圈就需要越長的投影軸線,所以相對看起來這顆18-55的鏡頭需要用到62mm接環就比gf1的52mm要大上許多。Nikon或者Canon也許也會有秘密的生產線,或者之前看到Fuji這個失去數位單眼市場的也要努力開發。不過當我看到售價的時候覺得異常便宜,搭配鏡頭只要兩萬不到的價格,不知道這個預測準不準,但是這價格是超級有競爭力的。GF1搭配14-45還要24000而且是水貨,看來Sony是拼了。


台灣價格出爐,預計6/3上市:
Nex-3配16mm / f2.8鏡頭:台幣16980元,
MTF圖(鏡頭遮光罩在圖庫裡,有兩種)
Nex-3配18-55 / f3.5-5.6鏡頭,台幣18980元,
MTF圖
Nex-3配上面雙鏡,台幣22980元

Nex-5配16mm / f2.8鏡頭:台幣20980元
Nex-5配18-55 / f3.5-5.6鏡頭,台幣22980元
Nex-5配上面雙鏡,台幣26980元



http://digital-photography-school.com/sony-nex-3-review

2010年5月10日

DIY 針孔相機


記得大四的時候設計做不出來,就無聊用厚紙卡做了一台針孔成像的相機,結果失敗。這次這個模組看起來比較可靠,裝片和跟像機是兩個構件,應該可以避免漏光。
Corbis Readymech Cameras

2010年5月4日

模擬城市之陸版谷哥3D地圖


2010年5月2日

The Album Leaf - Falling From The Sun (Live on KEXP)



這次的Album leaf專輯是五章裡面我最喜歡的一張,繼Into the blue之後,他來到了排行第一。跟他們之前的專輯一樣,整張都有起承轉和的曲目穿插。有些快有些慢,有些有歌詞有些只有樂器。有幾首是很明顯的album leaf風格,就是以鋼琴單音當主調配合一些不斷重複的打擊節奏,偶爾穿插一些弦樂器。像Stand Still, Within Dreams, 但這次有一首我非常喜歡,就是Falling From The Sun,是以吉他為主調配合打擊,加上非常簡潔輕靈伴奏。我特別喜歡他們和聲的地方,前面00'20-00'50 就讓你馬上進入情境。

If the sky is burning, when the clouds move in
We come so close, when we just miss
We can't see the start, we can't hide the end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to fall
I can't see between, I can't find the need
We come so close, when we just miss
Find our way to fall
We can't see the start, we can't hide the end
When the sky is burning, if the clouds move in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is
Find our way
Find our way to fall

We can't see the start, we can't hide the end
When the sky is burning, if the clouds move in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to fall
Find our way is
Find our way 
Find our way to fall

And here we are, locked together
And here we are, falling from the sun
And here we are, locked together

2010年4月28日

細部 戲不得




細部,戲不得。
細部一直以來都是我覺得建築師可以炫耀自己的地方,這也代表一種態度與能力。細部處理的精緻與否除了是解決構造問題之外更可以是表現建築"深度"的方法。在這裡的深度指的是在平面視覺之外那些可以讓你再往下探索的層次。如果一棟建築會讓你抬頭、蹲下、撫摸,有一種無盡延伸的空間效果讓你不斷的探索驚奇就是我覺得有視覺深度的建築。一個有深度建築分辨的方法很簡單,當你參觀一棟建築物時,如果你發現相機裡的照片超過一百張、各種焦段與角度都有時就是這裡的空間具有深度。這樣的體會在建3D模型的時候有意曲同工之妙,當你把窗框、把手、扶手欄杆都建起來的時候你會發現燈隨便亂打都漂亮,因為這時候的畫面具有深度,陰影、反射。同樣再評圖的時候,如果老師站起來走到你的圖前面,把老花眼鏡放到頭上時,有時會忍不住觸摸圖面的線條時,就表示你的圖面有視覺深度讓人想走進去。Mies 說 God lives in details, 我覺得 細部讓夠屎變黃金。一個建築物如果把細部做得乾乾淨淨的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深度有兩種,一種是直接深度 一種間接深度。
直接深度就像哥德教堂,一進門就是讓你充滿震撼的拱肋線版跟飾角,許多層次與豐富性讓你一眼無法完全收納,
間接深度就像John Pawson的住宅,空間簡單到幾個方盒子,大面石材與玻璃。但是當你想到他把管線、空調、柱樑、燈具..等等這些繁雜鎖碎的設備全部都處理得乾乾淨淨所有材料間距溝縫全部一致,當你在探索時發現所有螺絲孔都藏在背面時頓時的驚訝聲就是間接空間深度最好的比喻。
這兩天都在公司著手畫細部設計,從最簡單的外牆1:20磚牆剖面,磚牆聽起來很Low tech,但一畫才知道,最基本的磚牆都有那麼多的細部與收邊要考量。沙漿層、透氣口、防水層、隔熱材、透氣層蓋板、間隔器、雨水蓋板、眉樑...光這些東西都把我搞得暈頭轉向。今天建築師丟了一本之前完工案子的細部圖,一層樓住宅就有快100張的細部大樣。現在想想之前畫我家的那接待室整套圖加起來不過10張,其中還包括三張結構配筋圖,所以後來颱風門框天會進水、沒有氣密...等等問題慢慢浮現。這還真所謂 細部 戲不得阿。

2010年4月21日

Fisheye Tin Cam: 180º Lens in a Soda Can


網路上甚麼鬼都有人做,赫然發現這個用門板的魚眼觀景口加上投影機鏡頭和轉接環,就變成了一個要價上萬的魚眼鏡頭。有興趣的看下面連結

2010年4月19日

Trip to Bath



不知道是冰島火山灰的關西讓這兩天的英國天氣好的不得了,連續兩天無雲的大晴天可以說是奇蹟。不管事公園、大家小巷都是人滿為患,如果這兩天在倫敦還捨得待在家裡的話就真是神經病。一個半小時的火車車程是我覺得最剛好的,超過兩個小時就會有點不耐煩。巴斯是個羅馬古城,建立於公元43年因為有地底溫泉因此建設浴池並命城市為Aquae Sulis,蘇利絲之水。在喬治亞王朝時,這裡變成溫泉勝地而建立了許多很精緻的Georgian樣式的排屋,像The Circus圓樓屋和The Crescent 半月樓。我從一張空照明信片看到巴斯城的街道規畫非常漂亮,統一整齊的立面與石材顏色加上湛藍的晴天還真像是散步在義大利。在巴斯修道院前面的廣場就是浴場遺址,兩個建築物圍繞著兩個小廣場是最迷人的地方,也是街道藝術家排班表演的舞台。再來就是半月樓前方的大草坡,躺在草皮上曬太陽是再享受不過的事情。去了幾個英格蘭(蘇格蘭不算)幾個不同的城市,我喜歡巴斯勝於劍橋跟牛津,也許覺得他容易親近,不像大學城那樣的個自門戶獨立。 


2010年4月17日

Vray Physical Sky


就像老趙說的。今天的倫敦天空是Vray Physical Sky,整天看不到任何一片雲,非常完美的漸層色,沒有飛機的軌跡在這非常稀奇。倒是冰島的火山灰讓天空產生些許的紫色,很詭異的狀態大家都跑到大街上曬太陽,是說吸進了不知多少火山灰而已。

2010年4月11日

Clogs - I Used To Do


無意間找到的音樂,由美國與澳洲四個人組成的樂團,曲風有點像folk加上rock的演奏,可以聽到電子吉他與像木琴或鐵琴的敲擊音,旋律不斷重複與借位,有點巴洛克fuge的樣子,蠻有意思的音樂。
http://www.clogsmusic.com/

The Album Leaf - Within Dreams - A Chorus of Storytellers


我很喜歡的Album Leaf出了第五張專輯了,目前只聽到這首,還是有他們輕巧剔透的感覺。

2010年4月7日

Isle of Skye 蒼芎島-750英哩的長征



Easter假期的四天,跟朋友開車從Glasgow到蘇格蘭西北角的Isle of Skye 蒼芎島,三天開了750英哩大概可以環台灣一周半是個很辛苦的一個長征旅程。第一天六點起床趕往Euston搭前往Glasgow的第一班火車,光是第一段序曲就要5個小時。運氣很不錯的Glasgow天氣是晴朗的,到那邊的中午就很優閒的晃晃市區。最主要的行程就是麥金塔的設計學院,我想這學校光靠收導覽門票大該可以讓幾個學生免學雜費吧。看著那邊的學生大搖大擺的刷著學生證隨意進出跟我要付七磅參加導覽室內還不能拍照的對比。可惜UCL沒什麼祖產更不要說巴特雷那棟大樓。對於麥金塔的設計最熟悉的是他的時鐘,對於他的建築我個人是沒有特別的共鳴。新藝術的建築師不外乎就是回復工藝精神,每個工匠都在show off他們的能力。也許我看了Victor Horta跟比利時新藝術建築師的作品之後讓我覺得麥金塔的設計還不夠矯飾。當然圖書館的室內是全部最精彩的地方,所有木頭卡榫與裝飾每一個面都不一樣。每每看完哥德、巴洛克、或或者新藝術的建築,再看看那些現代的水泥玻璃大樓都覺得應該被炸掉。我佩服的是他們以一貫之的精神,每個物件每個角落都被仔細的雕琢與照顧,這些是我們當代以經濟為本的時代更被忽略的事情。

第二天,租到了難得歐洲會有的自排車直接往北猛開。中間停了幾個小鎮環繞著Lomond湖,Ballloch ,Luss小鎮那種寧靜愜意的氣息真的是很舒服,半年沒離開倫敦市這是個最好的時刻。蘇格蘭的天氣之多變再開車的我就完全體會,一下子要開雨刷、一下子又來個太陽,瞬息萬變的天空沒有一刻停過。如果有人的情緒捉摸不定,我想一定有個形容詞是你很蘇格蘭天氣。原本計畫5個小時的車程要開往Skye,因為中間的美景讓我們時常把車丟路邊猛拍起照來。就這樣開了快10個小時才抵達我們要住的skye島。晚上9點在skye山路上是我開過最驚險的車了,那時下起了大雨,沒有路燈沒有住家燈火,除了車頭燈以外其他地方全部是去黑的一片,我只能盯著GPS的座標與導引才知道身材何處。起不了作用的雨刷讓是現更模糊,前不見尾燈、後不見來車開起來時間驚悚,因為總是不知道會不會不小開到海裡去。加上時候不早,與B&B主人約9點入住只好努力的踩油門往上衝。到了GPS說抵達終點附近的時候,因為完全沒有燈看不清楚門牌,原本想打手機詢問但卻完全沒訊號,來到天涯海角是沒有基地台的。就這樣挨家挨戶的看門牌最後看到了我們住的16號當然馬上一轉彎開進去,下了車發現房子的門沒鎖,而且也沒有人在一樓,開始懷疑起是不是走錯房子了。後來看到二樓有微光,說一聲excuse me,結果是一個年輕女生,問我們是不是再找B&B,他竟然不慌不忙的說是隔壁房子不是他們這棟。四個陌生人闖入民宅,一個女生可以這樣從容不迫,蘇格蘭人還真是個友善的民族。


第三天是整個行程最精采的地方, 歸於老天爺賞臉給個大晴天,所有的景色看起來就是這樣迷人。相機隨便拍都是艷麗的藍天。在路途中看到許多羊就在路邊逛大街實在很有意思,但羊是個不喜歡人類的動物,有朋友一直想要接近但是他們就是會跑掉,我們還來個三角包圍的戰術就差一點還是輸給羊的速度。不過他們都是很上相的動物,都會一直盯著我的鏡頭看,是個很敬業的模特兒。Skye島說這麼沿路都是風景,中間都是草原與湖泊,只有幾個小鎮由山路連接起來。最棒的拍照點莫過於Neist Point,在西北角的海岸,一個可以爬上去的峭壁可以看到半島上的燈塔。強勁的風是這個島上的產物,這在我們晚上回民宿就深刻的體會到。一天只繞了島的北半部,其實有許多景點是需要登山的。但我們這群上班族聽到要爬山大家都害怕,可惜就只能在車內欣賞遠方的山丘。在這樣的荒郊野外,找尋加油站真事一件困難的事,再要回Lochbay的路上,車只剩下1/6格的油,而且是禮拜天,經過兩間加油站都已經關門了。我們就一直在車上計算還有多少公里,有多少油,平均油耗多少...等等。我們都超怕如果開到一半沒有油、手機也不通真的就是叫天天不靈、叫地地不靈了。沿途的30km路程,我盡量少踩煞車保持在時速60km以下、油門緩緩的加,想盡辦法用最少的油。也許是下坡路段,開起來省油許多,我們到了民宿時都鬆了一口氣。但還是很怕明天開到加油站前不能有任何疏忽,如果他關門了我們真的就得在路邊紮營求救了。

第四天一起床就是暴風雨的天氣,我們真的體會了島上的強風,還真的有一度覺得像在台灣的颱風天一樣,開起車來還會有點飄移。吃完早餐當然是直奔加油站,當我們遠遠看到門市有燈時大家都鬆了一口氣,我們可以回家了。這天是最辛苦的一天,全程大雨不斷,又是山路我們得再五點前到glasgow還車,一路上我精神緊繃的猛飆車,幾次顛顛坡坡的路面讓後座的人驚叫,主人說不停的話要5個小時,但我們怎麼算都不可能五個小時,所以我們連停中餐的時間都不敢浪費,一直踩油門往南衝。就這樣趕進度的開,剛剛好5點左右把車安全的還了。大伙們肚子餓翻了,隨便找個Burger King就猛點餐填肚子等回倫敦的火車。接近五個小時的火車到倫敦已經快半夜12點了,算一算最後一天的車程是14個小時,已經可以飛回台灣了。這個四天三夜750英哩的長征之旅真的是非常的累人,逃離倫敦市區生活的代價是很高的。

2010年3月28日

日本人真有創意

2010年3月25日

Panasonic GF1 In the house



睽違很久的GF1,終於狠下心把它帶回家了,前天意外在ebay看到很便宜的出售新品,反正是水貨都只有一年保固,不是我中意的白色但銀色也算是蠻特別的顏色了。沒想到早上畫剖面畫到心浮氣躁時,櫃檯就跟我說有我的包裹,我想速度還真是快,這對英國來說是很難得的事情。一個早上都處於很不專心的狀態,因為要低調一點我連royal mail的包裝都沒打開,想說等中午再慢慢享受開箱快感。中午迅速吃過飯之後,就躲在位子上把它打開瞧一瞧,起初拿出機身時比我想像中來的要輕,說輕是好聽但非常的塑膠薄殼的感覺,竟然連Lx3的質感都不再,這點是有點令人小失望。當然攜帶便利的優點應當是這台機器的本意,可以聯想的是鏡頭也是很塑膠,我想是我是拿d70習慣了。但就外型設計是簡單的方盒子,我很喜歡,上面的字樣也是有點設計的字體。裝上14-45的鏡頭之後其實體積並沒有太小,如果要塞到包包也不可能是很輕鬆。想必20mm的餅乾鏡才是這台組合的穠纖合度的比例,有後有機會再看20mm裝起來是怎麼樣子,這大概又得存兩個月才買得起。

晚上回家裝了記憶卡、電池試拍了幾張,操作介面算是直接跟方便,右手的撥盤跟單眼很類似,可以調整光圈跟快門。功能表類別跟panasonic傻瓜完全雷同,但他多了很多進階的設定功能,白平衡微調(有色溫白平衡)、閃燈微調、對焦點調整、這三個是最好用的,還有其他功能還需要再研究,但基本上跟DSLR的設定已經差不多了。再來是我最在意的對焦速度,當然無法跟單眼的反應比但還算在可以隨心所欲的範圍。沒有觀景窗的感覺還不是很習慣,變焦速度因為是轉鏡頭變焦環所以相當的快,這點就是大贏傻瓜相機的地方。再來ISO的部分也是超關鍵,ISO800算是可以接受,1600基本上已經很有點明顯了,這點是3/4系統還輸aps-c的地方,sensor小的先天缺陷。我的d70已經是老機型了,gf1的1600跟d70的1600差不多一樣明顯。但比起一般傻瓜相機到400就已經有點討厭來的好非常多,畢竟價錢是快三倍不好沒人要買吧。我最喜歡這台的是他的色溫白平衡跟追焦模式,這點大概是我d70要甘拜下風的地方了,不過差了六年的產品也不能同日耳語。真正的操作性跟攜帶性還有待出門拍照時在體驗看看嘍。下面兩張是沒甚麼意義的測試照,但可以看出白平衡的差別。右邊是D70詬病的白平衡在這裡還是明顯被擊敗了。GF1的自動算得比較準,顏色不會過於黃,這點值得拍拍手。

2010年3月19日

Green Zone - 黑鷹計畫之神鬼認證版


近來似乎戰爭片又開始慢慢的浮現,特別是關於阿富汗、伊拉克這些現代政治與黑金戰爭的題材可以說炙手可熱。電影就是這樣,小題大作似是而非,我也不太會去評論這些動作電影的真實故事描寫或者題材權勢的偏差,因為之所以叫做動作電影,Action 整個重點就在於那個動作,場面要大、爆破、槍械、運鏡、音效就是要緊張刺激,加上一點懸疑陰謀的題材就是我很喜歡的影片。
今天我的房東也是我室友,他在VUE電影院上班,晚上就隨口問我要不要去看電影,但想到禮拜五沒有半價加上沒英文字幕對我來會再考慮。但他說是免費的因為他們員工只要沒客滿的場都可以進去,這我倒是相信。但她說我也可以免費? 我有點疑慮,這裡是英國不是台灣ㄟ,還有那種人面票喔?加上他說是要去看Green Zone我想我沒裡拒絕。更厲害的是,有他進場可以隨便到超商買飲料餅乾沒有人阻攔,到了特別櫃檯畫位之後,進去的剪票員跟他還寒暄幾句甚麼也沒看就進去了。這道是我第一次在英國有這種特別待遇的經驗真是讓我詫異,但真的很爽,只差沒有免費爆米花跟飲料的女皇待遇吧。
說真的,沒有字幕有些故事劇情不是非常了解,但內容大概是反美國伊拉克戰爭的內幕,總有些高層官員在後面出黑手製造藉口進軍依國,在藉由中間謀取戰爭的附加價值(油田)。不過比起神鬼認證我覺得是遜色了不少,故事的陰謀面我覺得還太粗淺大概一下子你就知道整個再搞鬼的是誰,麥特戴蒙只是在裡面忙來忙去最後只得到一句話"Its not your choice for our country's future"當然戰爭的氣氛營造的還算可以,武器裝備場景都算是很讓我滿意的部分。只是劇情的轉折有點薄弱少了點神秘,沒有黑鷹計畫的苦戰畫面也缺了神鬼認證的懸疑與緊湊。整體來說是65分,但麥特戴蒙的確恨適合演軍人,都是他的對話與表情讓我覺得整部片緊湊,其他人都不知道在幹嘛,簡直像一人電影,所以加上他的賣力我給75分。

2010年3月13日

The Hurt Locker


The Hurt Locker (PPS名拆彈部隊) 是一部描寫美軍EOD拆彈部隊在伊拉克的戰爭片,由女導演Katheryn Bigelow 執導,他在2002拍的K-19關於蘇聯潛艇的核子外漏,那部片我覺得很普通,比起U571實在遜色太多。但這部片應該是我看過覺得是很真誠的戰爭片,為什麼是真誠呢?裡面沒有太多美軍的英雄主義,總是最後打了一場辛苦的勝仗。戰爭片一直是我從小的最愛,絕對不是因為CS影響才喜歡看這些槍砲彈藥。我記得我小學就很愛的"碧血長天" 關於一艘美軍航母駛入時空隧道進到二戰,還有買了一堆黑白戰爭片"最長的一日"有上中下三個VHS影帶還真是很長的諾曼地登陸,"虎虎虎"很寫實的珍珠港偷襲片....我依稀記得那電視櫃裡大概有十幾部戰爭片,而且我常常是百看不厭。反正只要是這種戰爭的故事我都不會放過。要我舉出近代幾部我覺得好看的戰爭片,著重於裡面角色的職位分配、武器裝配是否得宜、演員的動作標準於否(我常看單手拿步槍射擊的簡直是胡扯或者拿手槍手臂沒打直的)、爆破場景畫面等 ,有幾部我蠻喜歡的,"黑鷹計畫"就是一部很標準的描寫美軍英雄主義的伊拉克戰爭片,裡面的軍人總是有種無上榮譽願意犧牲自己無胃死亡。"搶救雷恩大兵"少了登陸的故事但裡面的場景我覺得拍攝的很好,下雨天的那幾幕我最喜歡。"U571"是我看過最好看的潛艇戰爭片,潛艇與潛艇間的戰爭都在一個小小的控制室可以拍得很緊湊是很難的事情,而且他不會有什麼太多大的爆破場景。影集的話非"諾曼第大空降"莫屬,但這部是注重角色個性與同袍情的故事,戰爭部分比較薄弱。
談到這部真誠的拆彈部隊,常用晃動的鏡頭,也許是手持。我覺得他把美軍非凡能力跟英雄主義剃除掉,跟設定戰爭狂人與一般害怕戰場的凡人擺在同一小隊,三個人之間的互動是整部片的精隨。裡面不會有可以在800公尺外可以一槍斃殺的狙擊手,或者沉著冷靜跟體力無限的部隊用鷹眼觀察敵軍。我最喜歡的一幕是在沙漠遇到伊拉克狙擊手,說真的他是把敵軍描寫的太強了,用SVD一槍擊斃拿著.50 Barrett的CIA臥底,後來Sanborn頂替他的位置,William當觀察手,Brian很孬的躲在土丘後面,兩邊折磨到黃昏,可以看到美軍的疲憊,滿臉黃沙看著瞄準鏡快要昏倒的樣子。這邊沒有大敵當前的Vasily,不會有一槍斃命的畫面倒是相當寫實。當然其中還是有一點英雄就是William,一個拆彈魔人勇闖禁區,但最後的一幕也寫得很有意思,在超市看著琳瑯滿目的麥片卻手足無措,還跟兒子說長大後喜歡的事物越來越少,他現在只有一個。總之是個好看的電影。

2010年3月7日

斯巴達300壯士


之前有聽說到這部片,剛好PPS上有更新就點進去看。我只能說就是霹靂布袋戲,整部片打打殺殺完全不保留,報頭、斷臂、噴血樣樣直接來,非常暴力與露骨的一部片。劇情只能說普通到極點,從頭到尾就是斯巴達人的勇敢奮戰邪惡波斯人,最後光榮的犧牲。完全沒有爆點的一部片,嚴格說來是有個地方啦,就是那叛徒參議員要誣賴女王卻被反將一軍,可以看到有智慧的女王知道自己的遊說是起不了作用,只好偷偷把波斯金幣藏在他的衣服裡讓他的背叛行徑直接暴露,這是我自己解讀的啦,因為片中沒有描述這個,但如果不是這樣真是無點到極點。事說他也把波斯人描述的太有趣了,戴鬼面具的忍者、笨重的大象跟犀牛,一堆假半獸人,還有很funk一堆鼻環的波斯王。整個看完的心得就是想打世紀帝國。

2010年2月28日

Bright Star - 璀璨情詩

2010年2月27日

新房間



搬家真是一件辛苦的事,在倫敦一年半了東西也多了起來,上禮拜努力刷牆壁跟地板,讓這舊房子還有點溫暖個感覺,擺張小桌子跟椅子當布景裝飾的意味勝於實質,IKEA燈和兩個空白的畫框,雖然少了23樓的倫敦夜景但我想我會開始喜歡這裡

2010年2月21日

CoCo Chanel


禮拜六晚上好像是個最適合看電影的時間,昨天一口氣就看了兩部。我感覺到我現在會選擇比較輕描淡寫的片來看,當然戰爭、動作、懸疑還是我的最愛,但是如果一個人在房間盯著15吋小螢幕我還是會選擇輕鬆小品。"和莎莫的500日"也算是很輕鬆的愛情喜劇,是聽到那男主角是喜愛建築的人 舊隨意點來看看,以前其實對這種愛情喜劇是完全沒有興趣的,但那部片還可以。

香奈兒的秘密,這部我之前就聽人家說過,上網查了一下光2009年就有三部關於他的故事。我對香奈兒這個人是完全不了解,只知道是個創立時尚品牌的先鋒,他的種種複雜感情生活我是沒涉略。起初對於這部片的期待是想了解一個人怎麼經歷他的生活最後創立他自己要的品牌,但他的比重其實沒有很重,當然他有描寫到他的獨到穿著與審美差異,不斷的批評貴族社會的虛榮與低俗,這點我倒是很喜歡,畫面中常常都是貴婦穿著花俏的禮帽跟掛滿珠寶的配件,但他就是喜歡樸素、低調、黑色。其中幾段是我覺得最期待跟最精采的是他替自己設計的晚宴禮服,在一間布料店,他總是反駁老闆的建議自己堅持黑色布料,自己拿起打版工具跟針線,這時候感覺他已經漸漸的更沉穩有自信的呈現自己的風格。在出場晚宴時,全場就只有他一位女性穿著黑色極簡剪裁。當然影片最後他開設了自己的工作室,終於在巴黎舉辦了第一次的服裝秀,他自己嚴謹的盯著個每個模特兒的神情,但默默的坐在樓梯上回想自己的過去。

我覺得這部片好玩的是他其實裝扮都會慢慢改變,可以漸漸的看到他的風格越趨大膽成熟,看了介紹才知道這部片有Chanel總監Karl Lagerfeld 的監督,有些服裝還是之前的設計草圖再重新製作,不管這消息是真是假,看到這服裝轉變還蠻有意思的。

2010年2月18日

Zeitgeist !!!

最近我的美國同學找我和幾個朋友一起經營一個部落格,希望不同國家圈的人可以分享自己獨特的或自身環境共鳴的文章,不外乎是關於設計,希望能蒐集不是各大設計網站出現的東西,那些被遺忘的珍珠,我就會找些關於台灣、亞洲的設計,也可以是學生作品,當然是認真的網站,要想些言之有物的東西而且要用英文,這是最大的阻礙,不過那站長Tyler會負責改文法跟控制文章品質,看他幫我改藍晒圖那篇已經完全看不出是跛腳英文了。

http://www.zeitgeistudios.com/

2010年2月14日

艋舺


今年年夜吃火鍋看台灣院線片 "艋舺",在英國跟朋友過年就是要弄得跟在台灣一樣,我以前對國片沒有特別的注意,當然有些不錯的片讓我蠻印象深刻,記得第一部去電影院看的國片"多嗓",吳念真導的一部片,描述台灣礦工的生活。

這部艋舺描述台灣黑道故事,對演技我有點保留,畢竟有時要靠這些明星來衝票房,但找了一個英國混血讓我有點錯愕,要找也找個有殖民過台灣的國家吧,中日混血等。但對於劇情跟故事,我還蠻喜歡它有幾個片段,"我們是台灣黑道" ,看到老大帶著浴帽炒菜,一群人圍著桌子不分你我,小弟跟老大一起坐在廟口啃雞腿,與其說黑幫比較像是家庭,我不在乎他到底描述了多少事實,但看著拖鞋、廟口、滿口髒話、對地方傳統的頑固,這些還真讓我感受到台灣,或許只是身處異地的鄉愁。總之是個好看的片,聽到那些髒話感覺很親切。

2010年2月13日

虎年


illustrated by Jonny Wan http://www.jonnywan.com/

2010年2月7日

Tryad - Waltz Into the Moonlight

  

2010年2月2日

Ett-Ef


Title: Ett Artist: Ef


Balmorhea-Remembrance

2010年1月24日

Stafrænn Hákon




北歐作品再一發,在公司沒有辦法放Mp3,所以Last FM這網站就是一個很好跳過這些公司資訊控管的方法,我想ebuddy應該也是超多人上班可以偷用的線上MSN。這網站有個好處就是你可以Like or Ban 選擇你喜歡或不喜歡那首音樂,久了慢慢的這撥放器會學聰明,以你喜好的類型去比對,一段時間後我漸漸的很少會去按Ban那個鍵了。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加入清單裡好多都是北歐樂團,今天又再一發。

2010年1月21日

Sherlock Holmes vs. Jack the Ripper



新遊戲,冒險動作類,夏洛克對決傑克。


2010年1月17日

Richmond 里奇蒙德



倫敦在兩周的爛天氣之後,今天的周日終於放了大晴天,我想今天往外跑的人一定非常的多。英國除了Bank Holiday 應該多個Sunny holiday,有太陽光的日子應該要放假才是。Richmond這地方一年前就來過一次了,那次深刻的因為那山坡上的夕陽著迷,我就說我一定要再來一次。這裡完全脫離的市中心的繁華,就是一個以前皇室打獵的公園。這裡算是泰晤士河的上游,在倫敦的西邊也很接近Heathrow機場,在天上畫過線的飛機不斷,最讓人眷戀的還是這個小山坡,遠景有河水與樹林,在陽光照射之下一片迷濛的水氣,坐在長凳上遠望算是在倫敦最奢侈的享受了。

2010年1月15日

Up in the air



有一段時間沒看電影了,開始上班之後周末時間特別寶貴。感謝PPS造福這些留學生可以看台灣電視台跟很多線上電影。 我稍微看了一下奇摩電影簡介,台灣似乎還沒上映。 這片子讓我聯想到航站情緣,不過這兩部是完全不同的題材可能是海報可能有點像才讓我這樣連結。

這個題材還蠻好玩的,一個空中飛人沒有真正的家,沒有與任何人有心靈的關係,完全處在自己的登機箱世界,有趣的是他的身分是一個裁員特派者,自己從不相信人跟人之間有任何關聯的價值。導演有提到裡面中途的一些被裁員的片段,是徵求美國失業最嚴重的聖路易與底特律被經濟衰退所影響的人來分享故事。這樣的劇本在這樣的時間點還蠻具有共鳴的。

其中有幾個鏡頭我特別喜歡,用上視圖拍攝那登機箱的衣物跟局部動作的一貫性。一開始就介紹這個空中飛人一年300天都在飛,衣櫥只有幾件衣服白色襯衫黑色西裝,所有家當就是那卡皮箱,過海關過安檢的動作已經變成是家常便飯。後來劇中遇到的空中女飛人就是紅色登機箱紅色大衣,有一個鏡頭是拍兩個皮箱平行的畫面,暗示著一項獨來獨往的他開始試著接近人群。總之,是個輕鬆小品的好電影。

2010年1月10日

Panasonic Lumix GF1 - 數位相機中的沙漠之鷹



Canon、Nikon陸續推出新機之後,連Leica也即將在9月9日發表新機,松下趕緊趁此機會推出新DSLR,這也是繼 G1(2008年10月發售) 、GH1(2009年4月發售)之後,松下新一代微4/3機,繼續繼承LUMIX G系列產品。這回特別省略內建LVF(實況觀景窗),以小尺吋數位相機的外形面世了。
除了可安裝微4/3對應的交換鏡頭外,現在GF1也可附加選擇 DMW-LVF1作為外接LVF準備。此次,同時發表的新交換鏡頭 LUMIX G 20mm F1.7 ASPH,我們也將另文介紹。不論如何,GF1現在是具備內建閃光燈裝載的世界最小機身,外形讓我們想到同是袖珍數位相機的 LUMIX DMC-LX 屬性,主體尺寸是119X 36.3X 71mm(寬度X進深X高度) 比G1減少了幅5mm、深8.9mm,高度12.6mm成功地小尺吋化了。重量也從G1 簡輕10g成為約285g。但是,GF1不同於前面系列,除了把LVF作為外掛外,液晶顯示器也不是可翻轉式而採用固定式,螢幕外觀是3︰2, 基本規格沒有變化還是46萬畫素3英吋的液晶顯示器,GF1採用外包裝是鋁合金材料。

我想這台相機並不會對單眼使用者造成太大影響,畢竟取向還是不同。數位單眼的快狠準可能這台也比配不上,但有一點值得考慮的事,使用單眼的人都對畫質乾淨程度很挑剔,拍完單眼要用一般小傻瓜都覺得有雜訊高與對焦速度慢的問題。這台可能就有打著數位單眼替身的角色,像是m4a1要配一把eagle一樣,步槍適用長距離射擊,但近距離還是一把Pistol好用,但在嫌9mm手槍穿透力不足之餘就只能想到沙漠之鷹,有手槍的輕便跟穿牆的威力,但步槍與手槍還是並存。如果是我會買這台當作隨身機,特別是遇到博物館禁止拍攝時可以拿出來偷用,或者在餐廳吃飯酒吧喝酒時,那種拿出單眼就有點誇張的場合,就很適合他的出現。說穿了,就是一直在說服自己存錢買一台啦。 數位相機中的沙漠之鷹。

2010年1月8日

Ólafur Arnalds.



又是個冰島人,相關類型,簡單的鋼琴旋律,加上後面的弦樂器,多了古典少了搖滾。他的樂曲都是以數字命名,讓我想起古典音樂的樂曲編號Mozark K系列 Bach BWV系列。喜歡剛開場的那些畫面,不斷交纏的光影線條變成兩個舞者的剪影。



這個帶點偶像劇的抒情鋼琴小品的味道,有趣的是他的MV用了有顏色的煙霧像畫筆一樣,說穿了就是Media Player視覺效果。

http://www.myspace.com/olafurarnalds

Gregor Samsa - Jeroen Van Aken



Mum, Mogwai Four Tet這樣一種類型的Post-rock跟Ambient還是很喜歡,有點音樂性但是旋律讓
你記不住,我想這種音樂適合自己帶著耳機聽而不是可以透過喇叭分享的,有幾次用我的NB放了Mogwai讓我周遭的人都說"別再放催眠曲了"

2010年1月4日

蔡國強 蔡康永 叛逆就是生存之道

「我們都不是『文人』。」老被稱為「讀書人」的電視主持人蔡康永這樣形容自己和藝術家好友蔡國強。一位電視人、一位一出手就叫人驚心的爆破藝術家,蔡康永和蔡國強結緣於一次電視專訪,幾次藝術合作,兩人成了相忘於江湖的知己。

「叛逆」是他們共同的生存之道。兩人都同意,身體裡都住著長不大的小男孩,想用自己的方式證明,對於父輩、對於傳統、對於主流,種種的「不同意見書」。以下是兩人「相對論」專訪紀要:

問:蔡康永說,你們兩人都喜歡惡搞,有點叛逆?

蔡康永(以下簡稱「康」):常有人問我,你最喜歡的書是什麼?如果學蕭伯納的回答,那會是:「存摺。」其實,我的回答是「儒釋道三家」。做為泡在中國文化中長大的小男孩,何其有幸,我不需要常常去看心理醫生,因為儒釋道三家提供了許多對付人生困境的方法。

小三讀史記 「我只是小環節」
蔡國強(以下簡稱「國」):影響我最深的書是史記。我小三就開始讀史記。那時候我讀不懂,卻懂了「歷史非常漫長,我只是其中一個小環節」的道理。長大後讀了很多書,卻沒有像史記那樣對我影響深遠。這本讀不懂的書,我真讀懂了。

康: 但我不會因此對「傳統」五體投地,就像你跟一個人在一起,你們必須處於緊張的狀態,你才會珍惜他的存在。如果你把傳統視為理所當然,像腐儒一樣五體投地, 皓首窮經地在那裡註解、詮釋而不對抗,經典就會在你的身上死掉。叛逆對我來說,是樂趣,也是生命的來源。叛逆是我們的生存之道。

國: 對傳統的叛逆,也是建立在對傳統的充分掌握之上。叛逆分好幾種,一種是對自己社會、文化和人類的叛逆;一種是對自己、家族的叛逆。從小我看著父親規規矩 矩,想做有成就、對社會有貢獻的人,但總是瞻前顧後、什麼都怕,一直活在困難中。小時候我畫毛澤東像,父親說千萬不能拿出去、會當「反革命分子」;我卻偏 偏要畫在學校的黑板上。他是共產黨員,新中國開放後,他又恨中國丟掉了他的價值觀。

火藥搞破壞 炸掉井井有條

從小我就意識到自己身上有他的血統,遺傳到很多他的個性。很理智、很小心,有愛卻又怕給人看到愛。我會想破壞他這種狀態、也是對我自己的破壞。這個破壞就是火藥,也就是叛逆。

對 我來說,火藥難以控制、帶來破壞,但也帶來作品存在的價值。我的炸藥是想破壞井井有條、過度理性、想把自己完美化的社會通則。想扮演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 個問題。像蔡康永,不想完美地被人看到,也不願意人家在他面前扮演完美者。他所謂的揭密,就是想讓對方成為不完美的人。

父親很放棄 小孩就很放鬆

問:蔡康永也談談父親對你的影響?
也是生命來源

康:做為一個同志,勢必得叛逆。父母把你生出來,你的感情世界卻沒有「生育」這件事,就是一個作對的立場,卻是我無法選擇的。這是一個最根本的叛逆。

我和父親相處時,父親已經到了晚年,從上海遷到台北,有許多的放棄。這種態度會讓小孩很放鬆,但也不會很積極地過生活。像頒獎典禮我從來不去,除非我是主持人,我不愛入圍、領獎,因為你今年得獎,明年誰管你?

有天我跟蔡國強在金門,我問他,你做藝術最終目的是什麼?他說:希望不朽。這回答讓我震撼,因我的人生是在腐朽中長大。不朽,這個答案真浪漫。

當 你看過蔡國強的作品,再看其他當代藝術家的作品,發現他們只是在廉價地使用中國藝術時,你會感到汗顏。你看到蔡國強在用火藥、碎掉的瓷器、竹篾,你都覺得 他有一部分在跟這些元素作戰。火藥不可控制,蔡國強一定覺得自己有時比它大、有時比它渺小,一方面要征服它,一方面又被它打敗,這才有趣。如果你做藝術 前,知道它會長什麼樣子,這樣還有什麼樂趣呢?

國:好的火藥藝術作品做出來後,你會覺得它是它,你已經創造了一個新的生命。

小S是火藥 我點火她爆炸

康:談到火藥,我想到「康熙來了」之所以帶來這麼多樂趣,是因為徐熙娣是火藥。點火的是我,爆炸的是她。常失控,也不知會炸什麼樣。

國:對,她就是你的火藥,上次我也意識到了。

康:她比我勇敢,炸的時候也不管我的死活。

國:有時候你還要幫忙滅火!

2010年1月2日

Leeds Castle 里茲城堡



新年最後的假期,原定要前往羅馬古城Bath,但因為票價有點高找不到四人同型,所以改成去Leeds Castle,一早七點就起床要趕巴士,還沒天亮的景色真讓人想賴床。但想到今天會是難得的大晴天還是要堅持一下。在Victoria車站要買車票時才發現旅遊書上寫的套票早已經不存在,而且門票的價格也是錯的,去年出版的書今年就漲了三磅,車票也是漲價。真不懂每年公共運輸都漲價,但罷工還是不斷,也看不見什麼品質提升。

在上車之前,司機開玩笑的說"Leeds Castle? you will be freezed!",似乎那邊是有名的冷。搭了一個半小時下了車,真的就感受到刺骨的溫度,草地上盡是結了白霜,湖水也結了薄冰。到了售票亭一開口就問2 for 1的優惠票,他說過了12/31就改了已經沒有優惠,一個人是16.5磅,那個人看到我們一臉錯愕,就急忙補了一句"The tickets valid for a year, u can come again for free"。人都到了難道還要原車遣返嗎? 所以還是忍痛買了票進場,已經沒有學生票可以買真的很噢。

在剪票完進口之後就是一個水塘跟一片草原,城堡就在不遠之處環繞著白色的薄冰,我想這裏是家庭旅遊的好地方,許多小朋友在草地上奔跑跟開心的玩著薄冰和鴨子打招呼。遠望的景色就是前景是水塘、中景是城堡、遠景是樹林跟山坡,被譽為是英國最美麗的城堡應該是貨真價實。也許是因為草地上的白霜加上白色的薄冰配上藍色的天空,顯得如詩如畫。英國這個陰雨的國家,陽光是上天的恩賜特別珍貴。

城堡內的東西大同小異,很快速的就逛完了。城堡後面有個綠色迷宮,原本以為這是個騙小孩的玩意,結果還真的不是那麼容易就可以走到正中心,但後來有個工作人員透露,只要一直往右手邊走就會走到中心,遊戲都是有功略的。之前看了一本書寫到,這庭園迷宮其實有個目的是男主人可以帶著心儀的女士在迷宮裡幽會,然後在英雄式的右轉定律帶他走出來..古代跟現代這把妹技倆其實似乎也沒甚麼差別。最後出口是走到迷宮的地底下,然後是一連串很詭異的燈光效果,弄得像鬼屋一樣應該是因應小孩才這樣佈置的。

Leeds Castle會這樣漂亮,陽光是第一要素吧,如果是陰天加上冷風,我想不會是個愉快的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