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2日

Allies & Morison Architects

禮拜天是open house的最後一天,當然很多地方中午才開放,基本上算是半天。看這寫了密密麻麻英文字的簡介,其實你不知道什麼案子值得去,只能從建築師的名字下手,加上得找離市區近的地方。看了一個Brodgate circle,一個由各商業大樓圈與鐵路站連結的辦公去,由Arup跟SOM完成的。搭了半小時公車來到這裡其實有點小失望,當然中間的中庭是個很不錯的空間,有些有趣的玻璃凳子,可惜沒機會看到晚上的樣子,除此之外就是個很標準的玻璃大樓的設計。正打算要前往Fletcher Priest 建築事務所的同時,學姐打來告訴我他們去了Alliens & Morrison事務所,有專人導覽且正對剛好又新完成的作品值得一看,且離這裡不遠。

對這間事務所的名子有依稀的印象,但我又說不出確切曾做出哪個作品,這算室一間中小型的事務所,員工大約50個,比起foster的幾百個員工,已經算是小型的事務所。作品包含很多,從室內到景觀、從商業大樓到古蹟修復,不是個很前衛與實驗性的事務所,但作品細緻度在一定水準之上,彩樣的多變立面樣式是他們的招牌語彙我猜。事務所有規模與有制度不是最讓我感到好奇的事情,因為我不在現場我也無法定論他們的工作型態。而是在最後導覽地下室的時後,我真的被這裡的模型工作仿震攝住,我看到了非常完整的設備與機具設施,雷射切割器、烤漆工具、各式切割器、鑽床、車床、修模工具,樣樣具全的塞在地下室,我想這是整個事務所最精彩的,更別說有自己的大型彩印機可以印書跟作品。我看到的是一間事務所能夠支持這樣的實驗環境,你可以做材料試驗、細部模型全部可以在裡面完成,我知道H&deM 、Renzo、Gehry都有非常棒的建築實驗室,所以才能試驗出很多新花樣,因為材料、工具本身是建築構築的語言,電腦可以簡化過程但不能取代,除非有一天房子可以透過程式語言自我形塑、自己生長、不然建築工法這件事不會消失。我想台灣很少有事務所可以支持這樣的投資,真正的建築實驗室,或者說我們的環境沒辦法讓建築師去投入這件事,但從這裡可以看出,一個事務所對於設計的紀律與態度是什麼。


2008年9月20日

'Architecture Up Close' - The Lloyds Building

寄件者 Lloyd's Building - Richard Rogers

Architecture Up Close 是一個每年舉辦的建築巡禮活動,開放七百個倫敦市區建築物供民眾免費參觀,特別是許多私人企業與住宅是平日無法進去參觀的,是最大型的建築實體展覽,相信不一定是念建築的小圈子會參加,因為今天就看到許多市民拿著手冊一間一間的尋尋覓覓。對於建築的學生這是個很難得的機會,一年一次只有兩天時間,這麼多的選擇只能挑重點看。對我來說倫敦第一首選當然是"Lloyds Building",由Richard Rogers 於80年代替英國最大的勞氏企業設計大樓,在當時是個最大型的建築計畫案也是最受爭議的一個。三年前只有機會看到外觀,今年可以進到裡面參觀真的是很難得。一大早就來排隊,因為這個一定是全倫敦最熱門的景點之一,不是建築系學生都知道是Richard是誰。
對於這樣一個工業建築宣言的建築在Archigram時代就已經提起只是Richard是賦予執行的重要一員,姑且不談到底這樣的建築型態在一個都市裡的角色,但是卻是一個宣示前瞻未來建築的一種語言,當然相對於今日的數位科技這樣子的建築這已經被稱做是傳統工業了,但在80年代當還充斥的現代主義時候出現這樣如此張牙舞爪的表情時是個很大的衝擊,也是這建築在建築史扮演的關鍵角色。以前沒很特別注意Richard的案子,自己對於High-tec 建築並不是那麼的愛好,總覺得少了點Calatrava的美學線條。但今天看完這案子讓我對Richard改觀,改觀的是我看到的是極度細緻的細部設計與近乎完美的施工品質,我看到比古口吉生或Carlo Scapa 更可怕的細部規劃,因為當一個這麼大規模的建築案時細部常常無法被照顧的完美,但是在這裡看到的每個接頭、鋪面、天花、立面材料,都被非常嚴謹的處理與分割。要看到底這建築師的細緻度在哪,看鋪面交接與樓梯扶手就可以看出來。特別是在蓋完家裡的案子之後,知道不同材料尺寸這件事要處理得很乾脆俐落是很困難的事。畫圖簡單,但如何現場放樣與預鑄五金可以完美的契合,這是需要何等的設計精準度與施工技術的配合阿。細部這件事情很有趣,mies 說過 "God lives in detail",當然整體的規劃失敗再完美的細部也無法表現,只是我覺得這是個態度問題,一個設計師如何細膩到照顧每個角落每個螺絲每個接頭,一但這些事情被很嚴謹的處理也許表示他對於其他事情也是如此對代,我聽過國滄在雜誌講過"細部不是建築師炫耀本領的媒介,而是處理材料質感特性的嚴謹態度",有時拋開一切複雜設計理論而很基本的構想一個扶手接頭時也許就是可以了解建築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的方式。

2008年9月17日

Burned my damn cooker

晚上突然想嘗試新的菜色,洋蔥炒蛋,我相信這是個很簡單的一道菜,配上白飯和燙青菜準備來一頓正式的晚餐,洗了米放進我的神奇微波爐蒸飯器,我靠他吃了好幾餐蓋飯跟滷雞腿,是個懶人好幫手。我放進去微波爐,轉了15分鐘,開始進行我的洋蔥炒蛋跟炸馬鈴薯片,洋蔥炒蛋不到五分鐘就搞定了,很開心的邊炒邊試吃,看起來有模有樣的。接著開始要炸馬鈴薯片的時候,聞到一股依稀的燒焦味...是我的微波爐傳出來的味道。 就這樣拿了出來,飯焦掉了整個鍋子底部也燒了一個大洞,飯焦掉可以重做,鍋子沒了只能兩個禮拜都吃麵了。有些時間與水量就是要剛剛好,今天稍微隨意一點就出了問題,白飯沒了只剩下佩菜,只好從冰箱裡拿出吐司配炒蛋吃完最難過的一餐。

2008年9月15日

Cambridge

寄件者 +Cambridge



一早七點準時起床,洗米煮什錦粥吃,煮粥跟煮麵跟煮蓋飯都是同一種配方,一匙鹽、一匙醬油、一匙砂糖、些許胡椒,溶質不同但溶液皆同,每天吃起來味道都是一樣。在這樣吃一年我想我會崩潰吧,偶爾還是花個錢吃別人煮的菜好。吃完早飯就到King's X 車站搭車,倫敦的鐵路票很有趣,相信歐洲大概都是這般,沒有劃位沒有剪票窗口,我搭了一個小時從起站到迄站,沒有半個人來驗票,從頭到尾我真的不知道我這張票的用處在哪? 像是張購票憑證般。我這台灣人的歪腦筋又在活動,乾脆不用買票算了,又不會看。當然這是個賭局啦,因為我看到無票上車要罰款,好吧,這所謂的國際大都市是建立在自由、誠信、互助的條件下,希望是這樣。因為我並不覺得倫敦的人有多麼的友善與熱心,遇到的白人不是擺臉色就是一付瞧不起你的樣,黑人則是不太會跟你講話,能遇到中東、印度人最好,或者像是我的熱情希臘室友。聽我劍橋的朋友說(他在英國住了十幾年),他在這裡看到了英國對於亞洲人的改觀,十年前真的式走在路上都覺得被看不起或者不理不睬,現在因為大陸人的充斥漸漸的態度有些改變,當然自傲的人大有所在,他們真不知道亞洲的進步與興起總有一天會讓這世界重新整個翻轉,到時候我看找不到工作與流浪的都是白人吧。身在異鄉、別人屋簷之下總是得低頭,因為我們還是Foreigner,到是這些世界各地人類文化在倫敦是個小縮影,你可以遇到各種人,也許這就是倫敦吸引全世界的原因吧。

講了很多跟劍橋無關的東西,因為這裡就是個很觀光景點地方,想像成大每個校園門口都有售票員的情境,入校門就要五塊英磅,因為他們說有最漂亮的草地與哥德式樣的建築與教堂,當然這裡聚集的精英讓這成為世界頂尖大學不是只是因為校園漂亮,聽到Trinity College總共培養了31個諾貝爾獎,這是世界上任何一個機構都沒有的榮耀,知名的校友有牛頓、拜倫、維根斯坦,在知道這樣的榮譽之下跟典雅的校園不禁會讚嘆一聲,環境會造就一個人才在這裡也得以驗證。但試問我喜不喜歡在這邊念書? 我想我的答案會是我比較喜歡在這邊旅遊不是念書,我還是喜歡榕園跟光二宿舍多一點。

2008年9月13日

Greenwich

寄件者 +Greenwich

Greenwich 格林威治這名子響叮噹的原因就是所謂本初子午線很繞口的經度零度穿越的地方,GMT時間就是Greenwich Mean Time,在這裡你可以跨越東經與西經,我看到來這裡的觀光客必定會雙腳踏在子午線兩端拍照,當然我也如法泡製的拍了一張,當然這條線畫在天文台的地板上橫越Greenwich park 穿越 thames river 一路到南極,我有稍微看一下平面,建築物並沒有跟這條線有成什麼關係,本條有名的子午線於1675年由Charlie II下令設立天文台,當初選定格林威治一方面是因為當時英國是海權大國,另外一方面是,從格林威治往東西各走一百八十度,交會的地方在太平洋裡此地方穿越最少國家影響最小,就是所謂的換日線,因此設定在此。從天文台上方看下去會看到"皇家海軍學院",一個中軸線兩旁柱廊與圓頂對稱的校園,乍看圓頂略微熟悉,原來跟St.Paul 是同一個建築師 (c.wren)雷恩所設計的圓頂,我在那軸線上猛拍了照片,心想會不會就是子午線穿越的地方,後來上到天文台才知道,其實沒有,因為這在1660代就建造了那時還沒有定義子午線,當然就算有可能也不會有什麼關聯只是一時的好奇查了一下資料可能可以這樣解釋。下午從碼頭搭了觀光船,真好才五塊英磅,比我的中餐還便宜,當然是毫不猶豫的坐上去選了露天最好的位置準備好好按快門了。總航程1個多小時,真的很划算,加上今天天氣算好,承著微風與些許的陽光算是最便宜的享受了,因為這一趟就把Thames river 一次飽覽。

2008年9月12日

Westminster & Knightbridge

Westminster的國會大廈與西敏寺是英國觀光景點一定要去的地方,所以這裡總是充滿了觀光客不停的猛拍照,當然我還處於觀光客心態勢必要到這樣一個地方朝聖一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很哥德式的建築,歷經好幾次的擴建與翻修,變成今天麼規模,吸引我的不是什麼華麗的建築立面語彙,而是在於Thames 河岸旁這樣一個都市景觀,寬闊的立面與不對稱的高塔與鐘塔,讓這整體河岸景觀變成了英國的Icon,或許Icon是被人塑造被人擁戴的,但為什麼是擁戴它而不是其他建築呢? 最好的例子也許是雪梨歌劇院,當初John Wozon 畫完設計圖被大眾罵得要死,在一氣之下它一輩子也沒看到它完工,沒想到他現在是澳洲眾人喜愛的地方,我相信建築本身表達了些什麼才得以讓這件事發生。我想到的老王在義大利提到都市視覺控制,是用人的視覺角度來談論都市裡的建築構成,不是用什麼鳥瞰的方式談context,而是視覺本身人在怎樣的距離看到怎樣的比例,視覺距離多遠、河岸的尺度、應該用怎樣的構成,很古典的思維但我覺得他不該被遺忘,現在我們好像對於塑立Icon變得有點排斥,出現了仿生造型、數位建築、流動空間等等很刻意將建築的立面視覺這件事淡化掉,當然這是一個建築思考的轉變,就像是繪畫藝術一樣,漸漸的拋離主體的存在而事客題的意義。我記得以前評圖時聽到林昌修老師講過一句話"現在學生很怕做立面",似乎是這樣,曾幾何時我們認真的從立面圖開始想設計? 我相信有些建築師是在做這件事,只有立面的建築,但我並不是說要捨棄我們現在的新理論,而是及使用數位工具、多媒題材等嘗試的新建築型態應該也要把基本的"建築視覺美學"這件事照顧好,所以我覺得設計做的"美"很正確吧? 到底context是什麼我到現在我還搞不懂。現在無法定論,幾百年後到底是Zaha、Gehry、HdeM、Ando誰的作品會變成新的都市Icon我想如果我死後還可以知道那我會想通這件事了。

2008年9月11日

The Temple

今天一起床又是倫敦的標準天氣,陰而有雨,我想我必須趕快適應這樣子的感覺,因為下雨天算是倫敦生活的一部分吧,我發現這邊的人不太撐傘,蠻有趣的因為要嘛天天帶傘不然就都不要帶,因為不知道甚麼時候下雨什麼時候晴天。還是一樣很準時的七點起床、八點吃早餐、九點出門,好久沒有這樣規律且地作息,遇到希臘室友也是隻早起鳥,george 有著南歐很熱情的招呼,跟他聊天還蠻開心的,我的室友們大概都出現菜市場名前十名,一個George, Paul, Ben, Jim, 好記也好稱呼,廚房是我們交宜聊天的地方,還好有這樣的地方讓你不會只跟電腦聊天。

出了門,George跟我祝福一切順利,因為我要去辦銀行帳戶,為了這件事弄了好幾天,搭了公車到了Holborn,這是個辦公區,看到許多上班族忙進忙出,又是個一天的開始,進到銀行只有我一個客人,很好應該很順利吧,不要再給我很忙碌與預約滿的藉口了。很快的櫃台看看我的資料,什麼也沒問跟我說"Come at 10",原來他已經幫我預約好了時間。在附近繞了一下,再回來銀行,接代的櫃員不是白人而有點像是印度人,態度很親切的先跟我握手然後開始進行一些面談。如果是白人大概態度會是一百八十度轉變,沒辦法身為黃種人會被歧視與不平等對待已不是新鮮事。很好,半個小時的程序我把帳號開成功了,哈 希臘人的祝福還真是有用阿。

中午小睡片刻,計劃著要去temple這地方,這理有所謂的法學學院與最高法院在這裡,重點不在法院,我想去的是Temple Church(聖殿教堂),為什麼呢? 不是對於圓形建築樣式的興趣,而是它在達文西密碼中有出現的一個場景,我只是很好奇想進去看看,找了半天找不到,原來那邊辦了一場花博會要門票,算了,我志不在花而在聖殿。我繼續往下走,看看也什麼有趣的地方。


走到了一個地方,叫somerset galleries,好像有些展覽可以看,我從不起眼的後門進去還要搭電梯到地面層,走了出去原本想看展覽的頓時被一個場所給吸引,somerset house的中庭,非常的有規模,大概100mx150m那麼大,中間還有地面式的噴射水景,真的很棒,躲在繁華街頭的背面有這樣一個安靜且舒適的廣場,沒有觀光客的地方很靜。我忍不住買了在倫敦的第一杯咖啡,在這邊我座了一個多小時,拍了照片,下次我一定會再來這裡。

2008年9月10日

Tate Modern & Bank Side

今天走了Thames River的南端,Tate Moden 跟 London Bridge 這兩個地方,也許因為之前就來走過,沒有特別讓人振奮的地方,Tate裡面展的是現代與當代藝術。當代藝術不外乎是想打破既有認知的呈現,而漸漸成為是一種媒體的傳達方式,也許可以說更是藝術家很直接的思考表現,漸漸拋開表現主體本身而更想呈現客題的意義。寫實派畫家會利用主角本身,再試著用表情來呈現想傳達的意義,印象派的畫家開始模糊主體本身的真實性,加入了非在場的感覺成為是一種光景描繪,我不太喜歡用什麼派別來稱呼,相信畫家們也不喜歡被分類,但這就像是建立一種語言來描述與分類它們好用來溝通。回到當代藝術,當代因為還在進行中還沒被界定名稱,開始完全拋開主體,只單純呈現客題,就是所謂很直接藝術家想要怎麼亂搞就怎麼亂搞,似乎是一種狀態的呈現,一種Force好了。所以看到一堆亂七八糟的東西塗在畫紙上,我真的看不出什麼端倪,只感受到一股力量這樣。也許他們只是在做試驗而已並不是真的要創做什麼,只是在幾百張圖中選一張好看的拿出來展覽,這樣說會不會是汙衊了當代藝術的價值,但我的意思只是藝術也可以不用很嚴肅的想講什麼東西,即使單純一條線或一張白紙有人喜歡看了有互動就有它的價值在,雖然我很不希望藝術是這麼的輕鬆自在跟不負責任,就像複雜的科技簡化了人類的技能,而當代的藝術語言變得越來越簡單,也可能漸漸的削弱了創作的本質意義。

2008年9月9日

Camden Town

Camden Town 是一個很嘻哈的小地方,特別是位於鐵路與運河旁的市集,是倫敦最熱鬧的路邊市場,這邊賣的各式各樣的東西從不同的國家,在這裡像是一個小型聯合國村一樣。在台灣我們很習慣這樣的場所,到處都是攤子到處都有菜市場,但對於倫敦這樣一個大都會來說要生存這樣的群體不甚容易,因此往往都是在都市邊緣的角落,這裡位於骯髒的運河旁與鐵路下方的橋墩開啟了一間一間的攤位,很有趣的事看到利用橋墩的拱形空間變成一個店鋪單元,讓我想像到光華商場,被拆掉實在有點可惜,現在蓋起的新大樓少了點躲藏穿梭尋找盜版CD的樂趣。只能說那邊開發了起來不得不讓這樣的事情被抹除,當然就是為什麼只能再邊緣生存,一但抽離邊緣這件事就會慢慢的瓦解。





2008年9月8日

First Stop: National Gallery


第一站,國家藝廊,
英國這地方什麼都貴,但就是有一堆很棒又免費的博物館美術館,大英博物館、泰特現代、國家藝廊、V&A美術館等,原本目的地是要在那邊待上一天,慢慢的從1415世紀宗教繪畫到20世紀早期,但就在我抵達piccadilly circle的時候,看到在regent st.上似乎有些活動,我就被那活動的人群吸引,我看了一下原來有辦了一個嘉年華會,把這條時尚大街封起來只讓行人走,逛在大街上看著兩旁的連排屋所圍塑的一個活動廣場實在難得。

還沒盛開的嘉年華會,我就先到我要去的國家藝廊,但我對於活動的誘惑力比較有興趣,在國家藝廊前面是有名的Trafalgar Square 紀念尼爾遜將軍擊敗拿破崙艦隊的塔碑,就好比是自由廣場或中正紀念堂吧,我看到的是許多遊客或者當地人坐在階梯上享受這樣的廣場,相信來玩的法國人也會很享受吧,廣場本身紀念誰也許不再那麼重要,而是這樣的開放場域對於都市是一個很好的做為,當然不是把廣場放到任何地方都會成功,就像榕園很成功、但台南公園就不這麼成功,我也還說不上來是什麼。

anyway, 我還是盡到了國家藝廊裡面,說時在我對於繪畫沒什麼深入研究,大學的課上一上大概考完事都忘光了,也許因為達文西密碼的關西,對於宗教繪畫還有點那麼神祕感,在1415世紀停了很久,一幅一幅看,特別是在聖母懷子圖,這樣一個很普遍地題材在不同藝術家下的不同表現,想看看能不能自己發現什麼,當然這些宗教繪畫題材都是想像的故事,所以我試著看主題以外的地方,譬如說場景、物件、手勢,也許藝術家想表現這樣被制式化的題材以外的東西,只能透過其他部分來詮釋,也許我想太多了,他們只是很努力的畫好一張畫,只是覺得自己感受揣摩遠比背誦書本上的通論來的有意思。既然是免費的,改天再來看一次。

2008年9月6日

The Beginning

在A380降落抵達倫敦希斯洛機場時輪胎摩擦聲,就正式宣示著我留學英倫的開始,緊張與不安的心情也慢慢越顯越烈,我知道三年前來過倫敦,至少沒那麼陌生,應該是個輕鬆愉快心情才是,但上次是自由旅行、這次是背負著理想目標與兩百萬負債的求學。
提著30+12公斤的行李,連我當兵都沒這樣操勞過,過海關、買了火車票、把行李努力的扛上車。終於...呼,鬆了一口氣,因為我終於坐下來了,沒想到我買錯車票,我買的是直達車的錢做的是普通車,因為我記得三年前只有一種車種,終點站一樣但心情總是有點忐忑,剪票員說我可以退部分費用,所以我下了車拖著40公斤的行李到櫃檯排隊退票,沒想到卻沒這回事,售票員臉色不太好還酸了我一下,"是你自己放棄做直達車的,這沒辦法退費,下次自己注意吧"。好吧,我認了多花8塊英磅,算是當作我繳了倫敦生活的第一個學費。
我再次拖著行裡尋找TAXI的標誌,還好這次還是三年前的地方等車,我搭上車前往宿舍...外面飄著小雨還真有那倫敦的氛圍出現,中間的路途沒一個是我上次看過的,我帶著點期待與緊張心情迎接我未來一年的宿舍。管理員是個好心的白人,至少是微笑的說"你是魏先生吧,我已經期待你的到來了",還跟我說房間在頂層視野很好的地方,這句話可是讓我放了一百個心,果然打開房門的瞬間真的可以很清楚看到周邊的房子,嗯 我喜歡這裡。我的整齊癖讓我關起房門後就開始把東西擺在該擺的地方,不到半小時我把東西都整頓好了。
下樓到管理員室拿我預定的床單被套組,等了快10分鐘他從倉庫拿了一個枕頭跟被子說"我們的被套組都被搶購完了,只剩下這些,所以你就拿去是免費的,其它缺的等等再告訴你去哪買"哇,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嗎? 我還有免費的枕頭被子可以用。接著我照著他畫的地圖找到了這間ARGOS,這裡是窮學生救星,因為什麼都有價位很便宜,三年前我也在這裡買了些東西,當然品質就沒那麼有保障是真的,以前買東西看內容現在人在國外買東西只看價位,一樣的東西買最便宜的就對了,我自然而然開始斤斤計較,要節省開銷,因為我是來求學的。不知道父母聽到這會不會比較鬆了一口氣?
下午打給在倫敦念書的大學同學,因為有太多東西要請教他,後來連他男朋友跟學姐都一起來,真是讓我感到"台灣人的溫暖",就這樣他們陪我辦了手機、買了捷運卡、生活用品,更超熱情的跟我走回宿舍,第一天有這樣的款待有點那樣的感動。
晚上我自己走到街上去看看,想早一點了解這邊的生活機能,重點是我要吃我的晚餐阿,走了好幾個街口似乎沒看到什麼賣吃的,不是酒吧就是餐廳,找不到3.5英鎊的外帶食物,走到腳已經不行了,看到一間日本餐廳外面招牌寫著湯麵3.8英鎊,我就直接走進去,沒想到...看了目錄兩三回沒看到這種湯麵阿, 最後我只好點了一個烏龍麵,我也只點了小碗的竟然要7.8鎊,看到帳單我真的是快哭出來了,還要付服務費。哀,這算是今天最後的一點小插曲,所以我現在正在吃下午買的蘋果當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