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10日

回想出國 回想建築




看到了Kurt在版上寫的關於出國念書這件事,有機會讓我試著想想當初想出國的原因是什麼? 似乎沒甚麼特定原因,我的學生生涯的路似乎有點早就被定好了,大多跟著我姐的腳步,教育小孩好像也有點像施工標準圖一樣,好用的細部就繼續複製貼上。國中去揚子中學,高中去台北,大學呢?爸媽說電機好就填第一志願,但我沒我姐努力,淪落到56志願的成大建築系。大一的時候還一度想轉學有的沒的,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覺得建築也沒甚麼不好,可能考試少覺得過得很愜意,結果上學期被二一。有時想想如果當初高中沒有迷CS,翹課去網咖,稍微努力念書的話也許我現在的世界會不一樣,但也許不是好的不一樣,誰知道。很詭異的大二開始我似乎開始有點投入了建築,也許是王老跟劉國的啟蒙讓我找到了興趣,就這樣我很下定決心也很開心的要繼續幹這行。

也許頂著建築系的名詞的感覺好像很有Style,跟別人不一樣的那種虛榮感讓我發現自己的世界,我承認我這輩子就是為了名利而活。我認同永續、愛護地球、為在地環境而努力的人,但我應該是相反的一群。一定要華麗酷炫、不切實際、也許有點破壞土地、只要有名有利我其他不管,但我知道這樣的觀念會被現實慢慢打壓而改變,畢竟現在價值觀有點慢慢趨於社會保守主義。當我看到孫德鴻寫的文章時,許多網友的熱烈支持,我似乎一點感覺都沒有,批評安藤忠雄的社會責任這件事我也無關痛癢,我只在乎他蓋的東西到底會不會讓我驚嘆,如果是個經典力作那我會站起來鼓掌。許多人反對ZAHA古根漢浪分公帑,沒錯,台灣到底需要那麼多博物館嗎? 這點我是質疑,但是我不想每天看到二丁掛透天、或者仿中國樣式的體育館。該有機會蓋世界奇觀的就做,是老外還是台灣建築師都無所謂,但是就是要讓人wow!!, amazing!!

Next Gen 的實驗住宅也是一個很多大家會謾罵的案子,當然那些建商太過優越的自我意識我也不是很認同。但是想想看,1927 年Weissenhof 住宅群設計宣揚了現代主義的思想,現在台灣有機會做一個前衛實驗的住宅群,我覺得會對台灣百姓對設計或空間多多少少會有漣漪效應,安藤紅到可以選總統也因此讓許多人可以接受那樣的空間。許多東西需要學習,台灣建築也該慢慢的走出自己的風格,但在那之前我們需要學習、適應、提煉、昇華,日本建築可以有今天的路也是因為有前川國男、坂倉准三這些建築師轉議Corbusier居住機器的觀念,加上黑川這些試著改革與激進的代謝人,才能慢慢培養出像 伊東、隈研吾、妹島這些可以走出自己的後輩。

如果台灣都還沒學習走路就想要飛翔,不先虛心接受就大恣反駁,那我倒是想看那些反對的人可以做出什麼他們提倡的好東西。我覺得台灣的好建築師其實越來越多了,但需要更多更好,但是不能再學習以前的鎖國封閉政策,而是更應該公開競爭、真正有實力的台灣建築師會擔心案子被Zaha拿走嗎? SANNA拿Pritzker prize、MUJI、壽司賣翻天這些事件,日本的設計也在侵入歐洲,他們靠的是歷代的虛心學習與革命表現才有今天的成果。 我絕對認為台灣有一天也可以,因為有很多新設計師慢慢的在國際檯面出現,但這一切都要回頭檢視自己的刷子有幾把,要拿什甚麼想法來揮灑讓人買單,而不只是讓台灣人買單而是讓國際亮眼。

繞了一大圈,只是想想當初來英國原因有那些,第一 老姐出國、家人鼓勵 ,第二 出國比較屌?我覺得還好,但名子好聽我當然要讓履歷閃亮亮,第三 也許是我最主要的原因,離開一個你熟悉的環境、放下所有繼承印象、在一個沒有人鳥你 you are nobody的地方從零開始,重新檢視自己是哪根蔥,跟不同國家的人磨合、尋找差異、找尋自己的定位,到底我可以在這大領域站甚麼位子。這也是我喜歡去沒人認識我的公司上班,沒有背景包袱、巴特雷又怎樣先表現給我看的現實殘酷環境。真的沒有出國不知道世界有多大,這裡牛果蛇神 文武樣樣精通的人都有,你以為你很行? 這裏大家都很行。但是是不是一定要出國? 這我不好定論,但我想說的是,在一個新環境、陌生環境不斷的尋找定位事一件很有挑戰的事,出國只是好方法的一種吧。

2 則留言:

K 提到...

你比較囉嗦...

wei.tze 提到...

haha...inde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