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12日

Westminster & Knightbridge

Westminster的國會大廈與西敏寺是英國觀光景點一定要去的地方,所以這裡總是充滿了觀光客不停的猛拍照,當然我還處於觀光客心態勢必要到這樣一個地方朝聖一下,國會大廈就是一個很哥德式的建築,歷經好幾次的擴建與翻修,變成今天麼規模,吸引我的不是什麼華麗的建築立面語彙,而是在於Thames 河岸旁這樣一個都市景觀,寬闊的立面與不對稱的高塔與鐘塔,讓這整體河岸景觀變成了英國的Icon,或許Icon是被人塑造被人擁戴的,但為什麼是擁戴它而不是其他建築呢? 最好的例子也許是雪梨歌劇院,當初John Wozon 畫完設計圖被大眾罵得要死,在一氣之下它一輩子也沒看到它完工,沒想到他現在是澳洲眾人喜愛的地方,我相信建築本身表達了些什麼才得以讓這件事發生。我想到的老王在義大利提到都市視覺控制,是用人的視覺角度來談論都市裡的建築構成,不是用什麼鳥瞰的方式談context,而是視覺本身人在怎樣的距離看到怎樣的比例,視覺距離多遠、河岸的尺度、應該用怎樣的構成,很古典的思維但我覺得他不該被遺忘,現在我們好像對於塑立Icon變得有點排斥,出現了仿生造型、數位建築、流動空間等等很刻意將建築的立面視覺這件事淡化掉,當然這是一個建築思考的轉變,就像是繪畫藝術一樣,漸漸的拋離主體的存在而事客題的意義。我記得以前評圖時聽到林昌修老師講過一句話"現在學生很怕做立面",似乎是這樣,曾幾何時我們認真的從立面圖開始想設計? 我相信有些建築師是在做這件事,只有立面的建築,但我並不是說要捨棄我們現在的新理論,而是及使用數位工具、多媒題材等嘗試的新建築型態應該也要把基本的"建築視覺美學"這件事照顧好,所以我覺得設計做的"美"很正確吧? 到底context是什麼我到現在我還搞不懂。現在無法定論,幾百年後到底是Zaha、Gehry、HdeM、Ando誰的作品會變成新的都市Icon我想如果我死後還可以知道那我會想通這件事了。

沒有留言: